笔者以为k的取值要尊重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k不是简单的就是取1.F=kma这个关系式应该是给出一种定义单位力的方法,比如在工程力学中有“公斤力”的概念,1公斤力指的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即1公斤力=9.8 N,此时k=1/9.8.而我们取k=1是规定在力F、质量m、加速度a都取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时的结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采用非基本单位进一步说明,比如力F的单位为牛顿N,质量m的单位为克g,加速度a的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这样k=1000.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为教师甲的处理更加科学.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在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理解中,三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值得一提是教师甲在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后,再次播放“太空授课”的剪辑视频,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太空中如何测量质量?”,进而提出“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通过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扩展为F合=ma.教师乙是通过已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为重力加速度g,保持不变呢?”,引导学生得出“因果性”,再通过对课本教材的阅读,直接提出F合=ma.教师丙则是通过“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4 kg的物体受到8 N的力作用,求物体加速度?”的简单例题进行变化,归纳出一系列性质,如“将物体的质量改为2 kg”得出“同体性”,“若在3 s末,再给物体施加一个大小是N水平向(方向)的拉力,求物体的加速度?”这一开放性的题目结合学生的解答得出“独立性”、“同向性”和“瞬时性”.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新课教学中,笔者认为不适宜将很多的性质罗列出来,我们确实需要对牛顿第二定律有这么深的理解,但是这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才能逐步接受,或者是在应用中感悟到牛顿第二定律的丰富的内涵.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F合=ma上,这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础.教师甲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表达式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F合,并且对力和加速度方向具有同向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立刻转到简单应用上,恰到好处;教师乙在利用了教材的表述,直接点出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F合,虽然简洁,但是可能在学生脑海中印象不够深刻,学习效率上可能有所欠缺;教师丙的处理个人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教学手段是高超的,在下面简单应用中再叙述.
4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教师甲在简单应用中考虑到计算的简便度,只将课本教材中例1中的数据重新设置,在例1讲解结束后,归纳总结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对例2采取了两种方法即力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做出解答.教师乙选用的例1也是“汽车启动和刹车”情境,但是做了重新编排,在例2中,通过如图2所示的实验情境,求解加速度.教师丙没有单独的针对简单应用的例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丙将例题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各种性质理解结合起来,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上述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解释了课前提出的问题二“为什么要逃逸塔、助推器分离,火箭一级分离,火箭二级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