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观课报告

发布时间:2017-10-24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课堂如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节奏的把握有应该怎么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观课报告1】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在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分析求合力的各种方法时,可以有多种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我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在分析图像环节,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做了预判,再根据这种预判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一开始对传感器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通过上网的和电话查询的方式得到了答案,并且将其自然的穿插在课堂中,使得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更加清楚,更加便于后来的教学。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就像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和学生合作做实验时,没有想到是事情发生了——滑轮突然掉落。没有办法,只得现场安装,这样的话会使得本来时间就很紧的课变得时间更紧,而且,在安装的这段时间,学生也不能没有事情做,于是我说了一句:“我们做任何实验都不可能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简单的一句话时间,滑轮已经安装好,可以继续进行实验了,有惊无险。

  其实在这堂课之前还有一个意外,就是这里的场地条件和我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投影很不清晰;主机离讲台太远,我无法接好数据采集器的线;讲台太高、太小,如果仪器放在讲台上,数据线没那么长,如果仪器不放在讲台上,又太低,学生看不到实验操作 遗憾

  可是最终我还是只能将仪器放在学生课桌上,这样的话就太低了,课后就有老师提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我做的实验,又因为投影不太清晰,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采集到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又因为滑轮掉落的意外,使得时间紧促,到后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这样又产生了赶时间的嫌疑。

  当然,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本堂课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到最后虽然改进了很多,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

  这些遗憾,虽然有些解决的很漂亮,但是有些却因为我的考虑不周到而无法解决,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慢慢的去体会。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课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当然,更别忘了为他们的出色演绎而叫好——这就是遗憾为我沉淀的思索。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观课报告2】

  近日,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东道主发起了一场基于网络的长三角结对学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共四所学校.四所学校由于地域不同所呈现的教师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是多样化的,笔者在活动中观摩了苏、浙、皖三校教师所授的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后感受颇深,现将所思整理成这篇听课感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为方便说明以教师甲、教师乙、教师丙分别代表三位老师.

  1教学引入

  在教学引入中三位教师方式略有不同,教师甲将今年我国神州十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进行剪辑,提出问题“太空中如何测量质量?”,然后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正题;教师乙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课本78页习题第2、3题,追问“物体质量多少或外力大小呢?”引入正题;教师丙在播放了一段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后,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火箭升空过程中,为什么会加速?”和“为什么要逃逸塔、助推器分离,火箭一级分离,火箭二级分离?”,然后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正题.

  笔者认为三位老师的引入都很有特点,在新课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在这一节课要学习什么,需要或者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甲和教师丙利用多媒体视频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航天的高科技离不开最基本的物理规律;教师乙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和习题间的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要对物理信息深入了解需要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2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得到

  在得到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系数k的取值.教师甲展示了“张三:1单位力为使质量1 kg的物体产生9.8 m/s2的加速度,此时k=1/9.8”和“李四:1单位力为使质量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此时k=1”两种观点,通过两种观点的碰撞得出在所有物理量取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时k=1;教师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加以引导后得出k=1;教师丙比较了重力加速度在初、高中表示方式的不同即g=9.8 N/kg和g=9.8 m/s2,反证了1 N=1 kg・m/s2,进而得出k=1.

12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