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生命》观课报告

发布时间:2017-10-20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土。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激情与理想的生活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生命生命》观课报告1】

  来工作室学习的第一周,就听到了美丽的林珊老师和英俊的陆锡炯老师的同课异构《生命、生命》。听了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是情怀敞开的,是情致盎然的,是诗情画意的。很有个性的两位老师上了两堂很有个性的语文课。细细品来,两堂课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值得咀嚼。

  1、“情”始于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这篇文章中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两位老师首先都将文本心灵化,体会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学中又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在教学中,老师一步步将学生引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读文,潜心会文。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汩汩而出,像文中的瓜苗一样,步步升高。

  两位老师同样指导“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两句话,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很有嚼头。暂且先把林老师的这种方法叫亲身体验法,通过感受飞蛾的内心,从而达到自身的体验。而把陆老师的这种通过链接课外阅读的方式体验情感叫做“拓展感悟法”,进行比较,两者各有特色。

  林老师的“亲身体验法”

  1、(屏幕出示这两句话)要读好这两句话可不容易,谁愿意先读第一句?指生读。

  2、你刚才“稍一用力”读得好,我特别欣赏。你为什么这样读?

  3、同学们,你看,在人的手里,这只飞蛾实在是——(生:太渺小了。)反过来,在飞蛾眼里,人的这两个手指太——(生:可怕,强大。)

  4、如果飞蛾会说话,他会喊些什么?(生:快放开我!)请你再着急地喊一喊。(生:快把我放了吧!)你们是不是真的听到飞蛾的说话声音了?真的听到了?它不会说话呀!那你们怎么知道它心理的想法?(生:我们从飞蛾动作看出来的。)

  5、了不起,读书都读到飞蛾心里去了。谁来读第二句,注意把写飞蛾动作的动词读好?生:但它……那样鲜明!

  6、你看这“鼓动”是这样轻轻地扇动吗?(老师做轻轻扇动的动作)

  7、“跃动”,是轻松地跳动?(生:卖力地,使出吃奶的力气。)就是这种感觉,你再试一试。(生再读。)读书就要这样,抓住重点的关键词语细细品味。我们全班一起读。(全班读)

  林老师在指导教学这两句话时,一次次读文体会、一次次感悟提升,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啊!她没有借助任何东西,就是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而学生的情感也就是在她一次次地点拨中喷薄而出!

  陆老师的“拓展感悟法”

  1、从哪些句子看出,杏林子感受到了生命呢?用喜欢的符号划一划。

  2、生找到句子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齐读。

  3、同学们,当飞蛾被我捉住的时候,杏林子的感受是什么呢?

  4、 想象说话。你们知道么?飞蛾的生命有多长?你能猜一猜么?(平均九天左右。)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引导学生大声地说)

  5、杏林子的体会是:活下去。

  6、(生读后)接:飞蛾那股生命的力量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出示)“我感到一股强烈而鲜明的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和“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两个句子。来,自由读这两句话,体会体会,读了这两句话,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

  7、为什么这会让杏林子感到震惊呢?我们来看一看,她曾经在她的作品中是这样写道的(课件呈现,师感情配乐朗读)——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交流: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呢?

  陆老师的教学是紧紧抓住杏林子的人生经历来感悟体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杏林子才会为一只小小的飞蛾大发感慨,以情动人,读厚了文本,绝!

  2、“情”动于师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动。教师的“点拨”使得教学流程得以流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两节课中,两位老师的材料选择都很有特色,林老师从杏林子的那一双残疾的手入手,给人感觉很震撼,听课时真的觉得好触人心,而正是这样一双手写出了这么多作品,一般的健康人根本无法相比,可敬!陆老师一开始就将杏林子的资料呈现给学生,为课堂铺好了情感的基奠,使得在课中体会文章的中心时也就迎刃而解,特别是引用的杏林子对生命由绝望到充满信心的那段文字,真的很给人以启发。资料的引用也是本次异构的亮点之一。不一样的点拨,产生了不一样的美感,这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吧。

  林老师的“点状”激情法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残疾的手)这不是一双正常的手,这是作者杏林子被疾病折磨得变了形的手。她十二岁得了一种病,全身关节坏死,从此她只能坐在轮椅上,一坐就是五十几年。如果我们把痛苦分为小通、中痛、大痛、剧痛、狂痛五级,那么,杏林子就常常被狂痛折磨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林老师让学生感悟情感,就抓住了杏林子的那双手,课堂上那双手两次出现,高潮一次又一次跌起。这双手的主人那该拥有怎样的一种毅力啊!看到那求生的飞蛾,杏林子自然会激励自己,学生们也自然地将两都联系在了一起。林老师只抓了小小的一个“点”,却带给孩子们一片天!

  陆老师的“面状”激情法

  资料一:

  为什么杏林子对生命是什么,要常常想?介绍杏林子生平:杏林子十二岁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停地写作……

  资料二: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

  陆老师从一开课就将作者的生平呈现在学生面前,未成曲调先有声,如此一来,学生们始终会将作者与文本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尤其是第二段资料的选用,很感人。真正的令人感受到了坚强的意志,而更激励我们珍惜生命!

  3、“情”源于问

  周一贯老先生曾告诫我们,教师的提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如果老师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两位老师主问题的设计,相信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12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