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以及灵活地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课标》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吴正宪估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1】
吴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本节课中吴老师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和精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估算的方法或者说估算的策略,最后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估算这一主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的价值。再比如,整节课吴老师面带微笑,在听这节课的过程吴老师和学生那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和像我这样听课的教师感觉很亲切,师生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种轻松、愉悦正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气氛。但是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整节课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效课堂,我认为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的发明人是谁(估算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
吴老师先让学生将自己估算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通过取名字这一过程,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积极踊跃,那种参与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既好听、好玩又很恰当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凑调估、五上四下估等。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自己试验两年之久的“2012级02班的数学历史”无疑和吴老师让孩子们给估算方法起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此类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吴正宪估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2】
估算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讨论的焦点,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在听说吴老师的课与讲座后,明白了许多。现总结如下:
一、估算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近似思想、估算意识。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估算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用估算检验结果,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择是“估”还是“精”,并不是看到“大约”就估。吴老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还给我们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我们培养的就是老板,不是打工仔。老板要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而打工仔只要听从老板的安排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主动权,更没有分析比较思考问题的过程。
2、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学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
具体做法是:
(1)当交流估算结果时,要请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这样学生不仅从感性上认识了估算,还从实践与理论上提高了一个台阶;帮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当然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调控课堂。
(2)引导学生二次反思和调整。在对估算和精算的比较与分析中,让学生学会反思、调整,积累经验。
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中,吴老师举了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二次反思的重要性。北京某一学校的老师为了估算的教学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吴老师在这风头浪尖上出来帮助大家拨开了云雾,解决了问题。
其中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估算一定要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就需要“二次反思”与调整。
二、具体估算策略:说起来您都会觉得很可笑!在我们数学这么严肃的课堂上,吴老师竟然允许学生把一些估算名词改了名!成了:大估、小估、中估、不大不小估、凑估。在教学现场我们就听到吴老师叫使用各种方法的同学为“大姑”、“小姑”……,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
用吴老师的话说:不用计较概念的名字,只要孩子们学会了就行!名字不重要!(这使我想起去年年会上有关概念教学的话题,当然的与会领导也一再声明:一定不再考概念的定义。)这就使我们一线教师彻底放心了。
三、估算的评价:
1、不需要统一的标准。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2、不需要统一的答案。到底哪样的答案是对的呢?吴老师做出了解释: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策略,结果合理为正确。
例如:解决称象问题,称石头6次,估一估共多重:328、346、307、377、398、352。学生把每个数看作300,乘6后得1800对;把每个数看成400,乘客后得2400对;看成350,乘6后得2100还对。
(2)纯算式的计算,在范围内就可。
(3)估算的结果必须在正确的数量级内。
例如请学生选择称象的如果哪个对:20108千克、2108千克。显然第一个20108千克是不对的,因为1、大象的体重不可能是2万千克,2、估算的结果是2100千克,数量级不对。所以估算结果是否在数量级内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在讲估算教学时,还说了一个小故事。
一次她在接待日本估算专家时,请他估算称象问题中的象的重量。日本专家是这样估的:300加300等于600,再加300等于900,再加300等于……就这样估出得1800千克。当然吴老师就问这样专家:“您为什么把398也看作300不看成400呢?”专家耸耸肩说:“你不就是让我估估吗?我就是估估呀。”吴老师接着问:“照您这样算也就是6个300,您为什么不用300直接乘6呢?”专家说:“我喜欢这样算,我就这样算呀。”
从这件事我们受到启示:估算就是估算不是精算,根本没必要算那么准;只要策略、方法正确孩子们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孩子们由完全的自主权!专家都这样,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们呢?!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