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吴正宪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1】
吴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本节课中吴老师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和精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讨估算的方法或者说估算的策略,最后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要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估算这一主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的价值。再比如,整节课吴老师面带微笑,在听这节课的过程吴老师和学生那种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和像我这样听课的教师感觉很亲切,师生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种轻松、愉悦正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气氛。但是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整节课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高效课堂,我认为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的发明人是谁(估算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
吴老师先让学生将自己估算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通过取名字这一过程,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积极踊跃,那种参与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既好听、好玩又很恰当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凑调估、五上四下估等。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自己试验两年之久的“2016级02班的数学历史”无疑和吴老师让孩子们给估算方法起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此类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吴正宪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2】
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展示的课例——吴正宪老师的《估算》。课堂直接导入主题。“学习估算时遇到过什么困惑,困难?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开门见山,又启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吴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吴老师出示的几个情景都来自于生活: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感觉自然,贴近自己,有趣也有用,所以学生容易接受。
值得赞赏的还有,上课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估算?”“估算有什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为什么要估算?”“估算有什么用处?”在完成新知识的传授中不留痕迹的一一做了解答。
估算大象的的体重,是课堂的高潮,也是这节课最精彩之处。吴老师没有去干预、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尽情地发挥。让学生自己归纳方法。于是课堂沸腾了,各种方法一一出现: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四舍五入,调凑估。创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吴老师没有说过多的话,去干预学生,而是关键时去引导。对学生每一种方法给予肯定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比起物质奖励,要长久得多,自然达到乐学的目的。
追问是本节课又一个特色。数学的根本之一,是寻根问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吴老师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请看一个重难点的破解:和一个学生的对话。
师:“结果没出来,但思路已经有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准确地往大估。”
师:“比较准确地往大估,这话很有分量!啥叫准确?你把它看作什么?”
生:“我把它看作整十数。”
师:“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都是一个一个的整十数,我想,在你的心中悄悄的有了标准,,你为什么把328作而看作330,而不看作320呢?”
生:“看成320就变小。”
师:“也就是说,当个位上是8,你就往上怎么样啊?”
生:“往上估,往大估。”
师:“那你把352看作360了,是吗?把352看作350更好,还是看作360更好一点。”
生:“350.”
师:“你想改过来为什么你变化了?为什么你改成350?”
生:“我用四舍五入法。”
师:“当个位上是2”
生:“往下估,往小估”
师:“7呢?”……
最后总结1至4往下估,5至9往上估。
这种层层递进式的追问,学生不但学到了方法,而且化解了难点。
总之,吴老师的课堂师生融合,学生在互动中求知,既轻松掌握了知识,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能力。我受益匪浅,将来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同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光从书本上获取数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把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应用于课堂。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