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自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自查报告】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实现我区“切实融入湘南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北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全区上下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要求,我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强市作为基础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谋全局、抓大事、促落实,着力构筑长远发展的人才优势。一是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总体格局。坚持人才优先开发,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开发区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等重要会议和文件,都把人才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人才优先投入,2014年市级人才工作投入近6亿元,占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2.53%;坚持人才优先考核,继续把人才考核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实行县(市)区目标差异化考核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硬性约束。二是积极承办和组织人才工作重要活动。配合省人社厅圆满完成第八届“海洽会”承办任务,我市邀请103名海内外高端人才到会洽谈,达成合作意向66项,合同总额2.23亿元。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109个科技奖项进行表彰奖励。在省委组织部帮助下,先后从14个省直部门选聘35名优秀干部担任县域发展特聘助理,在助推县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长杨鲁豫同志亲自召集会议,交流经验,听取意见,研究扩大选聘规模、完善工作机制等推进措施。三是着力推进区域人才资源一体开发。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济转化作为发挥地域人才优势的重要着力点,加大“济南科技十一条”宣传贯彻力度,促进科研人员新注册企业66家;与省科技厅、山东大学共同筹建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确定了“一院两基地多园区”框架目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对接,扶持高校院所人员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70项、资金1530万元。前段时间组织第十一批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选拔,中央、省驻济单位人选占到了30%。四是不断优化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将全市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细化为20个重点项目,分解到相关单位,实行项目化推进。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对加强省级开发区人才工作、推进济莱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务实措施。借助济南大学等第三方力量对“5150引才计划”进行调研评估,开发应用引进人才跟踪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筹备建立“5150人才联盟”,积极推动人才工作社会化、信息化。
二、突出服务发展导向,完善提升重点人才工程
坚持聚焦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努力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深化完善“5150引才计划”。这是我市人才工作的重要品牌,自2009年开始实施。2014年,坚持进一步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的功能定位,适度创新调整,组织了第八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申报遴选。在标准条件上,适当提高门槛,规定创业人才必须注册企业;在遴选程序上,突出严格严密,对通过初审的创新创业人才逐一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审查;在评价标准上,注重市场认可,对有风投跟进的创业人才项目适当加分。这次遴选,共受理申报151项,遴选产生创新创业人才53名、团队5个,其中创业人才占75.8%,注册资金1千万元以上的8个。同时,组织对前七批引进人才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强化跟踪服务,建立退出机制。2014年,我市18人入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居全省前列。二是扎实推进优秀创新团队创建工程。评选产生第三批10个创新团队,近期报市政府发文公布。目前,前两批20个创新团队已先后攻克重大关键技术91项,形成新产品169个,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88.51亿元、利税17.48亿元。三是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能力培养提升计划。创新完善“集训拓学、名家带学、实训磋学、观摩助学”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举办企业管理与发展战略集训等各类培训230余次,培训8500余人,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1600余人。四是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工程。着眼产业发展急需,深化拓展“金蓝领”培训项目,精心组织第20届“技能月”竞赛和第六批首席技师、第八批突出贡献技师推荐选拔,创新开展首批技能成果评选,形成了培养、选拔、评价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75万人。同时,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提升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济南名师培养工程等人才工程和项目加快实施,培养集聚了一大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
三、优化人才政策和机制,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坚持以改革思维、市场办法推进工作,重点围绕科技金融、政策优化、公共服务和平台载体,采取了一些更加务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快实施科技金融支撑计划。着力抓好科技金融平台完善提升和科技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建立首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济南创新谷科技金融专项行动,帮助270多家企业落实补偿金贷款14.8亿元、质押贷款3.5亿元、股权投资2.1亿元,协调合作银行为创新谷发放贷款6.15亿元。二是修订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这次政策修订,遵循优化激励导向、市场配置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四项原则,全面优化政策内容,改革资金扶持方式,强化了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应。比如,按照修订后的政策,对“5150”人才创办的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2千万、5千万、1亿元的,依据企业研发投入分别给予最高50、100、200万元产品研发创新扶持;对新认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创新补助,政策含金量和导向性进一步增强。三是完善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市、县(市)区、产业集群的三级服务体系,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集聚服务机构150家,组建专家团队8支,开展融资担保、投资咨询、创业辅导、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特色精品服务200项以上,年服务企业1.2万家。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坚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持续推动高新区三次创业、发挥“龙头”作用,强力推进济南创新谷建设和招商,支持引导各县(市)区差异化发展,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3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承载和集聚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五是积极推进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全市已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93家,其中国家级29家、省级234家,企业在搭建平台、汇集人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认真做好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和运营管理工作,积极推动高新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八大公共服务平台免费向高层次人才开放,有力地服务和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
四、加强人才联系服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优秀人才“暖心工程”,健全落实优秀人才联系关爱机制,认真做好津贴发放、健康体检、日常考核等工作,广泛开展休假考察、研修培训、交流联谊和建言献策、服务基层等活动,在优化联系服务中强化了日常管理、促进了作用发挥。为更好地帮助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放手发展,进一步畅通绿色服务通道,提升“一站式”服务专窗、创业助理、专家公寓等服务载体,组织实施了创业人才跟踪支持计划、百家企业人才支持行动、“5150”企业专场招聘和重点高校专场校园招聘活动,在高新区投资建成“5150”人才大厦、国际人才项目洽谈云平台,启动国际学校建设,“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和人才典型,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服务、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我市陈叶翠入选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人才典型,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加快推进人才工作转型,做好新常态下的省会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强转放”一体化,更加注重宏观谋划和力量整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补齐短板,走具有省会特点、济南特色的人才发展路子;必须紧扣发展需求,创新政策机制,突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的精准度。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人才工作与产业转型结合还不够紧密;二是人才政策开放度与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三是省会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四是县域人才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五是人才工作者在适应新常态,突破传统思维,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确立“问题导向、差距思维”,认真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以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