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缺技术、劳力和资金致贫返贫……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年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情况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2016年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情况报告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思路、抓好扶贫对象的帮扶措施,确保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县委办印发《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方案》的要求,马边县供销社在组长王腾的带领下对高卓营村开展了为期两天(5月21-22日)的扶贫开发督查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揭掉贫困户帽子的愿望和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党员、村民代表及村“两委”干部意愿的情况下,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高卓营村基本情况
高卓营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大约50公里,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属于高寒大山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94户、1684人(其中男821人、女863人),几乎是纯彝族居民。全村有劳动力710人,占总人口的42%,劳务输出35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500亩、林地面积3200亩,退耕还林面积1131亩,人均耕地面积1.48亩。现有农村低保户66户160人,五保户5户5人,199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386人,94年脱贫4户18人,计划2015年脱贫14户73人。
(一)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全村无集体经济,没有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农民炊事能源主要靠柴草、生活用电、无沼气,劳动工具主要是锄、牛耕、马驼,出行主要是摩托车和面包车。全村有摩托车的户数达到40余户,占10%。农民居住条件通过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项目,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二)基础实施情况:村里开通水泥路7公理,联户路6公里左右,全村394户全部通电。通过“村村通”或卫星接收机通广播电视信号、通讯信号、电信宽带也通村所在地,拥有移动或固定电话394户。由于温差原因未建沼气池,6个村民小组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三)产业情况:高卓营村地理环境差、山多耕地少,农业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林地面积主要以退耕还林 亩,茶叶380亩,林地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养殖业主要发展牛、羊、猪、鸡等为主,多以自产自销、未形成规模。
(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由于位居乡政府所在地,卫生室、教育等实施比较完善,2015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会人数占总人口的84%,居民养老保险200人。
(五)村民自治情况:村委会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2015年全村有党员43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3个,党组织生活比较正常,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比较规范。
二、高卓营村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区位优势不明显:耕地少且处在高寒山区,靠种农作物只能养家糊口。村民居住分散,农业综合开发滞后,旱涝灾害频繁,农业基础实施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低。
(二)产业管理粗放、带动致富能力不强:目前,高卓营村的产业主要是玉米、洋芋、林地主要是茶叶和杉木,长期以来,群众对玉米、洋芋是“管种、管收不管护”,面积小、效益不高,除了保证必要的口粮外在耕地上发展产业的前景不大,全村目前没有形成规模大、效益好、覆盖面广的支柱产业,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强。
(三)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村民发展的根本原因。高卓营村710个劳动力中属于文盲半文盲,占多数。长期以来村民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传统愚昧的思想还未根除,“等、靠、要”思想、贪图小便利思想严重、思变出新的新风尚尚未形成。还不能认清发展的优势、把握不住创业机会、缺少知识和技能,造成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成为制约全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内因。
(四)建卡贫困户帮扶措施不到位,经调查了解和现场抽查扶贫手册虽有帮扶人、但帮扶措施简单,特别是帮扶产业项目欠缺。
(五)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能力薄弱:村“两委”在扶贫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转变,在硬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在“软件”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是督促群众提高素质方面力量不大、带领群众挖掘自身潜力脱贫致富方面能力不足,在利用村优势资源发展长效、稳定的产业方面办法不多,党员“双待带”能力还要提高。
三、高卓营村下步扶贫工作思路及措施
高卓营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更要做好高卓营村的开发扶贫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把高卓营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加强村两委建设,带领依靠群众从高卓营村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资源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一)强化村党支部建设,提高组织统筹带动能力。
(二)结合林地资源,念好“山”字经,培育特色产业。
(三)关心弱势群体,加大社会保障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好“人”的文章。
(四)精打细算,做好“地”的文章。
(五)结对帮扶、攻坚克难,针对性解决贫困户的问题。
(六)针对群众反馈意见,高卓营村四、五、六组未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建议请乡政府和帮扶单位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2016年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情况报告2】
今年5月份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被选派到庆城县熊家庙瓦窑咀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紧紧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省委“1236”扶贫攻坚和“六个精准”的要求,结合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集中利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对全村2016年-2018年脱贫户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地厘清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一、村情现状
瓦窑咀村位于熊家庙办事处东南方向4公里处,是全县51个贫困村之一,共辖6个自然村,共有418户18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48人,贫困面13.26%,2015年预脱贫40户182人,贫困面下降至3.53%。全村总土地面积16.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69.5亩(塬地3250亩、山地2619.5亩),人均3.14亩,产业以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目前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主导产业。全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4662元,其中贫困人口为2900元。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659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15%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元。
二、致贫原因
瓦窑咀村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户83户384人,占全村人口20.4%,其中实现小康农户的只占15%,实现致富的只有8%,解决温饱的多达77%。总的来说,全村扶贫攻坚难度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近十年年均降雨量不足300㎜。耕地面积5870亩,其中平地4450亩,人均仅占3.1亩。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全村共有道路10.7公里,除3.7公里通村水泥路路基较好外,其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当地农产品的输出带来了不便。三是传统发展思想严重,种植业仍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在粮食作物中,大部分以种植小麦(口粮)为主。养殖业:仍然以传统的散养圈养为主,且数量较少。四是缺乏技术型务工人员。全村有1883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65人,大部分都以出卖劳动力为主,收入微薄。五是农民扶贫攻坚的意识淡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靠、要等思想仍比较严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自强精神有待形成。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工作谋划作为推进帮扶任务落实的重要前提。坚持规划先行,高定位要求、要高规格编制瓦咀村“两规划一计划”,围绕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解放思想等重点,准确把握贫困群众的所思所盼,因地制宜,研究论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准谋划一批带动发展的富民项目,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年度实施,尽早启动实施,以长远的目光、务实的作风推动瓦咀村经济社会快速增长。
二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重点。围绕脱贫55户248人的目标及产业现状,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以白马乡、赤城乡苹果基地为依托,高标准谋划定位产业培育目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营销。同时,协调静宁等县与瓦咀村建立友好共建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苹果技术培训,切实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三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坚持大力宣传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大户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壮大种植、养殖规模,有序引导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瓦咀村农业路径向现代农业、融合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同时,鼓励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转移,使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增加收入,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从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四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更新发展观念的强大引擎。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劳务输转等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五是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脱贫步伐的有力保障。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队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及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积极协助乡村两级加强基层党建,及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等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管理,协助选出能真正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村“两委”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