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4-27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2、着力两大提升,造就民生乐园

  一是着力社会事业提升。改造升级42个村级卫生室,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9%,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阳光落实农村低保、扶贫救助等各项惠农政策;全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建“信访超市”,打造群众合理上访的“绿色通道”,确保了全镇大局稳定。

  二是着力素质教育提升。不断探索和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致力加大村级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少年宫建设,配齐配全文体设施,开放了农家书屋、远程电教室,坚持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组建了经典宣讲队、红歌演唱队、广场舞蹈队、农民运动队及志愿服务队,开办了“乡村讲堂”,举办了全民阅读“四进”、“家规家训进万家”、“五型计生幸福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党员”评选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尊老爱幼、凡人善举的“草根”之星,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四)坚持机制为力,政策保障实行跨越发展

  发展与变革是片区能够持续稳定增长的原动力,创新机制可破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组织保障等难题,是杜绝重建轻管的有效方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水坪镇创新四大机制,效果显著。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施龙头企业引领工程,大力培育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把土地向茶叶、苗木等产业大户集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全镇有序累计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

  二是创新投资机制。按照国家扶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依托本镇优势资源、优质项目、优良环境吸引客商,采取引进“大户进村,农户进片区”的方法,拉动社会资金,整合投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是创新长效发展机制。在实施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上,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苗木、蔬菜等产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司,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土地收益。

  四是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加强群众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放在首位,在基层组织设置上不断创新,大力建设功能完善、服务便民的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强化对片区资源、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片区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问题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矛盾。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政府、社会有限资本投入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地域辽阔,多数村位于高山、二高山之间,需要建设的地方多,而镇、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造成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缺口较大,这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进展。

  问题之二:耕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一是由于当前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以家庭经营占绝对支配地位,部分群众观念陈旧,流转愿望不强,导致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周期短,集中程度不高。二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已流出土地的百姓心存不安,偶有阻挠大户进驻和在基地套种作物现象,动摇了大户后期投入信心。

  问题之三:产业培植与本地技能支持的矛盾。我镇已发展的茶叶、二花、核桃、花椒、苗木等产业,从土地整理、栽植、修枝、施肥等环节培植,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术,而目前,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受市场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务农人员素质整体较低,一个职能明确、机构完善、功能齐全、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队伍体系尚未健全。

  问题之四: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老百姓看重眼前个人利益,理解支持程度不够,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且乱扔垃圾等生活陋习普遍存在,极大地破坏了美丽乡村建设。

  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上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扶贫、交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等部门对口帮扶资金,全力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二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持久的环境卫生管理资金投入。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方式,坚持对外招商引资与对内回归创业并重,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力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先进的管理经验返乡创业。

  (二)集约用地,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将闲置田地向大户、能人集中,鼓励发展村组集体以资源入股、老板以资金入股、能人以技术入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业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对接,建立和完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农企联结机制,发挥田地效益最大化;围绕“绿色、特色”做文章,针对不同的村做好产业的集聚、转型、提升、拓展和培育工作,做大、做强、做优核桃、二花、蔬菜、苗木等“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三)拓展渠道,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积极搭建职业培训、科技授受、实践学习、远程教育、创业拓展等平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培养生产技能、社会服务、农科推广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舞活劳务经济,拓宽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增加劳务收入,提高稳定就业、致富率。

  (四)加强管理,提升新时期群众素养。一是加大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亮化绿化等已建成设施的管护力度,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确保垃圾、污水处理正常运行。二是积极探求村民自觉参与、自主管理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村庄,要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老党员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说、拉、传、唱,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持续发展。

  【2016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2013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22016元、8282元提高到2014年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16年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2011-2013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123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