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让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盼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下乡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下乡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2017年全面脱贫的要求,3月15日第16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1347”扶贫攻坚战略,从3月15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XX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XX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蔡伟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段文俊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2017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2015年脱贫10个贫困村、 28174名贫困人口,2016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2017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3月31日,我们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 98个重点村、后进村、难点村第一书记,并动员45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即全县所有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全覆盖,县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全覆盖。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肯定,见《督办通报》第25期。3月31日上午,县委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并举办了业务培训。当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工作队基本完成贫困户识别、复核、确认工作。
四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4月24日,县委书记刘应文在马曹庙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马曹庙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9月2日,攻坚办再次组织 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五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4月21日和4月26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4月28日召开了县委四届九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六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XX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XX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XX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七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3月23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 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八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开展各种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1、扶贫搬迁示范点城投公司率先已争取到6.3亿元农发贷款,计划县级办6个示范点,每个乡镇办1-2个示范点,然后全面推开;2、办产业扶贫示范点和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示范点;3、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示范点;4、电商扶贫示范点。各示范点创建工作由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以及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市罗田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高潮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三、下段工作建议。
一是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县贫困户重新精准识别完成后,要落实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在分类锁定贫困对象后,要依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按照“一户一法”的办法因户施策,制定 “六个一”精准脱贫计划: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发展项目,一户一种致富技能,一户一个包扶干部,一户一个脱贫时间,一户一个帮扶措施,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二是落实市场主体帮扶机制。目前正在调查摸底全县市场主体的情况,落实市场主体帮扶机制,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方式主要为以下五种:一是龙头企业+贫困户,二是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是家庭农场+贫困户,四是专业大户+贫困户,五是电商平台+贫困户。
三是层层落实减贫计划。各乡镇的减贫计划要到村到户到人到年度。工作要做到落实“三化”:1、落实信息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网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条录入指标信息,逐类制定帮扶方案,全方位帮扶,全过程监督。2、落实清单化。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建立脱贫“任务清单”,制定帮扶“责任清单”,形成核查“进展清单”,明确“问题清单”,实行跟踪销号管理。3、落实图表化。制作精准扶贫工作手册,乡镇、村绘制精准扶贫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图及时间表。
四是建立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由各牵头单位负责制定七个政策支撑文件,一是产业扶贫方案(县农业局),二是搬迁扶贫方案(县住建局),三是医疗救助扶贫方案(县卫计局),四是教育助学扶贫方案(县教育局),五是培训就业扶贫方案(县人社局),六是民政兜底扶贫方案(县民政局),七是整合资金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县财政局)。另外承担村级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力保障等十项重点工作的部门要分别制定各自的行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五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按照四个一批的措施,加大扶贫工作推进力度。一要尽快制定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推进工作;二要继续办点示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要全面推开,重点突出推进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两项重点工作。
六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鄂政办发(2015)63号要求,以精准扶贫为引领,彻底打破“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化零钱为整钱,集中财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用精准扶贫规划为引导,以重点项目为主导,制定明晰统筹资金的来源渠道、使用平台、资金额度、内容进度、责任单位等,做到内容明确具体、资金流向清楚、责任分工明确。建立“以县为主体、省级支持配合,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参与”的资金整合机制,合力推动精准脱贫。
七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对下加强氛围营造,对上加强联络沟通。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舆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报道我县精准扶贫政策、先进典型等方面情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扶贫,探索老板捐资扶贫、能人带动扶贫、大户帮助扶贫、招商引资扶贫、部门结对扶贫、合作组织服务扶贫等“六大”社会扶贫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2016下乡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为县委提供可行性决策参考,推动相关工作开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6年度工作安排,3月29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3个视察调研组,分别深入湾滩河镇、醒狮镇、洗马镇对2016年龙里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3月30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调研座谈会,通报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梳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下步工作对策。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6年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数为805人,其中醒狮镇葫芦田村高坡一、二组计划搬迁179人,湾滩河镇摆绒村上摆绒一、二组计划搬迁543人,剩余83人指标调剂到洗马镇2016年实施。截至目前,各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一)湾滩河镇。该镇迁出点为原摆绒村上摆绒,是省级一类贫困村,2012年被省国土资源厅实地勘察认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上摆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涉及2个村民组、543人。集中安置点位于湾滩河镇西部,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相邻,距龙里县城6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8.5公里。项目占地85亩,预计总投资38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搬迁住房、人畜饮水、供电、道路、广场等。目前已初步完成测绘、第一批征地、地质灾害评估、防涝测评等工作,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截止3月27日,已完成16栋房屋基础开挖及红线范围大面平整。
(二)醒狮镇。醒狮镇迁出点为平寨村(原葫芦田村)高坡一、二组,属省级地质灾害点,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不适宜居住,群众贫困度深。高坡一、二组共有203人,其中愿意搬迁的为179人(其中:意愿分散安置的为129人,意愿迁往醒狮集中安置的为50人),不愿意搬迁的为17人,由于本人原因无法上户口和婚入户口不愿迁入不能列入搬迁对象的为7人。醒狮安置点选址在醒狮镇醒北路旁龚家大土,红线范围面积为18.45亩,据实征收并已完成测量和公示,实际征用耕地25.9107亩,安置点的实施方案(代可研)委托湘潭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并于2016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第一批计划安置葫芦田高坡一、二组搬迁农户46人。
(三)洗马镇。该镇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第一期83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二期整体搬迁洗马镇落掌村马牛光组32人。主要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点位于洗马镇新城区,项目占地面积92.38亩,其中2.8公里的主道路已修建完成1.6公里、2.4公里的河道治理已治理完成2.1公里,该项目规划设计800余宗宅基地,除已经售出的200余宗宅基地以外,还有600余宗宅基地可以进行集中安置。文化健身广场、农贸市场、客车站、公共厕所及亮化、绿化、供排水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已陆续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主要采用门面+住房的形式,已实现水、电、路、讯、网络全通,各项基础条件已十分成熟。目前,洗马镇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83人集中安置点地勘已经完成,即将开展项目建设招投标工作。
二、存在问题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启动实施,一些瓶颈问题逐渐凸显,亟待解决。
(一)部分农户搬迁意愿不强。一是群众普遍有故土难离的思想,除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村组及个别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村组外,其他村组贫困群众搬迁意愿不强。二是少部分群众对政策理解和项目建设认识不足,对房屋建成后需对原住房进行拆除的政策不理解,至今仍有相当部分搬迁户《房屋拆除协议》尚未签订,影响搬迁项目后期的验收。三是“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州层面补助政策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导致“十二五”期间部分已经参加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的群众产生攀比心理,部份原本有搬迁意愿的群众要求退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二)项目实施进度相对滞后。一是政策调整因素。我县原规划上报的2016年项目是在洗马镇实施搬迁298户1412人,后因省、州政策变化,要求2016、2017年度以户数在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达50%以上的自然村寨实施整体搬迁,零星搬迁的调整到2018年及以后实施,造成前期项目点规划、设计、勘测等占用时间较长,项目推进的时间节点达不到省、州的要求(一季度基础出地面),相对滞后。二是省任务数与核实数不符。在我县进行精准扶贫对象识别前,省州认定搬迁805人中贫困人口为353人,经我县重新摸排识别贫困人口数为464人,相差111人。而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资金423.6万元是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353人拨付下达到我县,造成的资金缺口将增加县级财政压力。三是项目整合难度较大。上级要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摊薄建房成本,减轻群众自筹资金压力,让搬迁对象少出钱或不出钱。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渠道项目的实施标准、对象、验收标准均不相同,整合实施难度较大。很多涉农项目如发改、农发、财政(一事一议、美丽乡村)、民宗等项目都是在2015年年底向省州申报,省州也基本上在2016年1月前已批复,临时进行整合难度很大。
(三)缺少“稳得住、能致富”的措施和办法。一是产业培植困难,因为资源禀赋条件差,人均占有生产资料有限,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培植难度较大。如湾滩河镇摆绒安置点属于就近搬迁,将原来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生存条件差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到本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只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耕作生产仍然依靠原有土地,安置点与耕地相距较远,造成生产与生活的极大不便,生产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支撑,难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二是稳定发展配套不够,没有形成户籍、土地、税费等方面支持搬迁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配套政策。三是群众“等靠”思想严重,部分搬迁户对搬迁后的发展思路不清,对政府制定的扶贫政策持观望及怀疑态度,不主动参与各种扶贫项目,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统筹调度。一是要坚持“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的原则,统筹谋划好三个点的搬迁模式、资金安排和政策体系,处理好时间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关系,合理确定标准,不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防范因搬迁而举债、因搬迁而脱不了贫。二是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支持调整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搬迁群众户籍变更手续等,对搬迁群众就业、医疗、就学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和照顾。三是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今年9月30日为时间节点,加强调度,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施工监理、质量监督、项目审计等建设基本程序。四是强化项目整合,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小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文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各种支农资金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
(二)积极筹措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原则,切实扭转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过于分散,到处撒‘胡椒面’的现状”,通过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银行长期低息贷款等多渠道资金,整合各部门资金,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鼓励和引导他们投身扶贫开发事业中,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
(三)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快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学校、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坚持科技引路,抓好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工作,扶持示范户,培养好致富带头人,带领搬迁农民转变观念。三是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建立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迁入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让搬迁农民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而增收致富。四是加大中介组织培育力度,重点发展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努力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五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中心城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
(四)做好思想动员。搬迁群众既是扶持对象,更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主体。各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多形式、多手段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科学合理安排建设内容,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集料集资,参与项目建设。要深入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2015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4.
5.2015年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7.2015区精准扶贫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