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童年便是由父母陪伴着成长。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觅工,不少农民工将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随之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产生了另一新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年年在喊“用工荒”,岁岁却是“民工慌”。农民工慌什么?除了慌工资待遇和权益保障之外,更慌留守在家的儿女教育、安全等问题没有保障。既然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那么,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缓解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此,笔者一行对石海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心理 缺失 关注 关爱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也逐步得以贯彻落实。兴文县石海镇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正在积极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外重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些社会遗留问题和体制改革不够完善的弊端也在这里逐渐显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凸显出来——他们散落在广大农村各个角落里,不少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些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由于长久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失去了畅通的倾诉渠道,有些留守儿童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逃学、辍学,有的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骗或利诱,从此与家人分离;有的遭遇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生命之花过早凋谢。为积极响应《兴文县留守学生(儿童)关爱行动工作实施意见》(兴关领〔2012〕1号)和《共青团兴文县委关于开展2013年留守学生(儿童)“圆梦”行动的通知》(兴团发〔2013〕11号)文件精神号召,让年轻党员、团干部广泛地深入群众、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我们本着“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信念,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扬落到实处。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问题将会得到广泛关注,这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化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调研目的
通过开展党员、团干实地调研、专题宣讲、捐助“圆梦”、结对帮扶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开拓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深入体会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同时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成长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活动,提高我镇留守儿童在思想、意识、知识等方面的认识,恢复他们对生活的信心,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对我们自己而言,一是尽党员、团干应尽的职责;二是把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到工作实践中去;三是深入感受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
石海镇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兴文石海的中心地带,距县城25千米,是兴文县的旅游名镇,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
境内有宜宾市唯一一所苗族红军学校——红军小学。近年来,我镇一直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每学期开学之前,学校动员全体教职工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对全镇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逐个登记、汇编成册,在原有留守儿童台帐的基础上,建立和不断完善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据调查,全镇共有在校学生2280名,其中留守儿童415名,占学生总人数的18.2%;幼儿留守儿童51名,占幼儿总人数的12%;小学留守儿童267名,占小学生总人数的20%;初中留守儿童97名,占初中生总人数的20%;由老人监护的有351名,占84.6%;寄养他人的有45名,占10.8%。
此次调研选取的主要问题有:父母在哪里打工;经常联系的方式、每月联系几次;你与谁生活在一起、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谁辅导你完成作业;你的业余生活、周末或假期怎样度过;家长对你的学习有什么要求;你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是否融洽;说说你的心里话等。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欠佳。留守儿童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更多的关爱,但由于一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这个特殊群体缺乏关注,没有主动与之沟通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的现象。是因为:一是部分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成就的机率不大;二是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的帮助和指导,由于隔代监护,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的弊端较多。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及监护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以至他们之间的感情疏远,使得个别留守儿童在应对挫折时,难以向人诉说,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学习困难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学习兴趣缺乏,不能按时独立的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使得很多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令人担忧。据调查,有一些父母单纯的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就万事大吉,疏于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的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孩子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傲等个性特征,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或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疏忽,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倘若留守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父母将更难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的方式弥补歉疚的情感。殊不知,心理问题经过长期的积累,一旦形成,障碍很难彻底排除,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被委托监护人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很难胜任监护重责。据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无能力、无时间、无办法监护孩子,“三无”导致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了解、引导甚少,存在教育简单粗放的问题。
(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管人或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缺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调查,近年来,侵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巨大,在农村,尤其是女孩更容易被侵害,留守儿童遭性侵、虐待、拐卖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基层,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件要求,实事求是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农村基层管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如火如荼建设发展的今天,基层政府应将重心转向民生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基层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就要密切关注农村庞大的留守人口家庭,在当前建设中同步规划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农村村组管理、学校管理和家庭管理,全面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问题儿童的产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预防留守儿童基数增加。建议将留守儿童工作置于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增加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统筹规划农村经济组织、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采取就近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结合本镇实际大力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对农民进行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向产业化商品经济模式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的渠道,规范矿业管理,多管齐下增加农民就业。让父母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保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全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警力监护,严防拐卖引诱、人身伤害、网络游戏、非法传销等对留守儿童造成安全危害;无论是成人还是留守儿童,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缺口很大,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人群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全面加强农村网吧管理,普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严格文明上网,杜绝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进入网吧,严打网络黄色暴力;优化农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等文化阵地的管理使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丰富课余文化的良好环境,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构建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建立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联系网络,严格责任追究,划定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加大“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力度,为家园购置多媒体、文体器材、书籍等。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帮助,基层党、团组织成员实施结对帮扶,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的帮助和疏导。
(二)加强农村学校管理
上级政府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经费列入总体财政预算之中,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和支持力度,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镇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规划学校布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学校寄宿制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的统一、规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吃住学校。
各级政府应整合义务教育各种项目建设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借用政府融资平台和采取政府贴息的办法,向银行贷款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引商垫资建校,争取各类基金组织、希望工程、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促进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配备心理情感老师,每周至少进行1—2次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情感倾诉;学校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寄宿学生的生活、安全、行为及心理活动,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确保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快乐成长。
调查发现,鉴于近年来农村学生考学难、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像父辈一样继续外出打工赚钱,所以初、高中辍学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学校老师要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密切关注初中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二学生的辍学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三)加强农村家庭管理
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动性在家长,解决的办法应该以家庭为主。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有124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关爱,需要完整的家庭结构,缺少这个环境,他们就很容易产生问题。对于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反思教育方法;对于学校,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学生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做好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对于社会,要发挥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力量,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客观衡量儿童成长教育与外出打工挣钱的轻重关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做到父母不同时外出,如果同时外出就带走孩子,对学前儿童尤其应该如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隔代家庭教育新机制,更新隔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