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山乡巨变读后感

时间:2022-12-01 09:31: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山乡巨变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乡巨变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乡巨变读后感

  山乡巨变读后感 篇1

  买这套书纯粹是向自己的童年致敬,除了这小清新的封面外,其他乏善可陈,简直就一出黑色幽默剧。

  70后一代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很少有写给儿童看的专门读物,这代人的孩童时代基本就靠着这些小人书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想象,也通过小人书与他人发生着各种交集,这些都汇成了70后儿时记忆的一部分。那时的家长对小孩看小人书一般是不大支持的,我妈就很少给我买。记得有时星期天,我妈在那洗衣服,我就蹲在边上缠她,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有时还得赔上眼泪水,即使这样,成功率也不高。所以一般都是与伙伴们换着看,或者去图书摊上看。在街角钉个木架子,再横着拉些绳子,把小人书摊开挂在上面,一个图书摊就可以开张了。记得好像是一分钱或两分钱一本,不过大多数时候我是站在那看封面过干瘾,兜里没钱哟。

  我儿时有个小伙伴,姓谢,就称他谢同学吧,从记事起就感觉他一直在我眼前晃荡着。他父母在外地,因为工作繁忙就把他扔给了爷爷奶奶带。这谢同学长的比我高大,很奇怪的是,我一直就认为自己能HOLD得住他,小伙伴之间闹矛盾那也是常事,但我从没主动去找过他,因为我明白他一定会来找我,现在想来自己确实做得不咋的。两人上小学时又在一个班,既是邻居又是同学还是发小,关系好得那是无以复加。一天放学,这谢同学突然神秘地问我想要什么?边说边掏出了一张五元的钞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我眼睛简直冒出了火花。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问他这钱的来历,反正随后两人就奔去了新华书店。呵呵,这谢同学真是大气,帮我买了一套《铁道游击队》,我还从未一次拥有过这么多本小人书,那简直是简直了。回家后,我怕家人问这书的来历,就偷偷塞进了被窝,不但可以躲在被窝里看,还可以晚上摸着它睡觉。但后来还是东窗事发,只得老实交代这书是谢同学买给我的。我外婆过去一问,原来这钱是他偷拿家里的,于是她帮我付了书钱,这笔钱让我外婆心疼了好一段时间。三年级时,谢同学回到了他父母身边,两人从此再未见过面,我一直都挺想念这位儿时的小伙伴。

  山乡巨变读后感 篇2

  37年前我在长沙读书,有一天偶遇母校图书馆处理旧书,花2角5分钱(与当时食堂一小钵子梅菜扣肉同价)抢到一本60年代版本的《山乡巨变》,读完之后,对其中乡音乡韵感觉别有味道总是萦绕心头。于是,清溪村成为了那时的我心中的一片圣地。

  毕业后,回到相距魅力清溪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益阳城区工作,身边全是益阳山水益阳人,但大作家笔下的乡音乡韵仍然让我着迷,让我流水(经常之意)翻看那本珍贵的旧书,让我流水骑着自行车朝圣清溪。现在已记不清第一次寻访的`日期,但虔诚的感觉依稀还在眼前。

  蛮攀五经(不讲道理)、武高武大(很高大)、作家(内行)、俗样子、出俗相(俗,不好)、黄竹筒(黄鼠狼)、照火(烤火)、启动(客套话,惊动或麻烦的意思)、擦菜子(一种腌菜)、胡子(对人的昵称,比较随意的人)、咬筋(自己利益看得重,难以讲话,叫做咬筋)、老驾(父辈)、出绿戏(出差错,出洋相)、炉碗(装菜的圆瓷碗)、扮桶(打稻机的大木箱)……

  “由她们去”,来看热闹的亭面糊宽心地说,“打不起来的,堂客们只一把嘴巴子”。“也不见得”,跟着赶来的陈先晋说,“听老班子讲,同治年间,我们陈家有一位堂客,长一脸横肉,打起架来,两个男人都拢不得边,人来猛了,她就扑上,用嘴咬人家的手”。“还不是离不开嘴巴”。亭面糊巧妙地把人家的话作为自己的主张的证明。

  无一不让每一个生活在异乡的人、每一个生活在塑料普通话环境中的人感到益阳发言的无穷魅力。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合。无数木排和竹筏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象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百艘木船,桅杆好象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鱼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

  明媚的景色,平静而青绿的江水,激情澎湃的渡船艄公江心拥塞的木排、竹排……那时的益阳美得醉人!

  这个离城二十来里的丘陵乡,四周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满刺蓬和杂树的小涧,弯弯曲曲地从塅里流过。涧上有几座石头砌的坝,分段地把水拦住,汇成几个小小的水库。一个水库的边头,有所小小的稻草盖的茅屋子,那是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碾子屋。虽说是冬天,普山普岭,还是满眼的青翠。一连开一两个月的白洁的茶子花,好象点缀在青松翠竹间的闪烁的细瘦的残雪。林里和山边,到处发散着落花、青草、朽叶和泥土的混合的潮润的气味。

  青松、翠竹、水稻,水库、水碾、茶子花……清溪和谐甜美的暮色风景图!

  “一位邻居婆婆低声对人说:劝她进房里歇歇,不能让她出门呵。门前这口塘,光绪年间,淹死了一个女子,这只落水鬼还没有找到替身”。

  小孩子们都围起拢来,好奇地听讲落水鬼的神话。另外一个孤独婆婆说:

  “我们那死鬼,将死的那年,还看见过落水鬼”。

  “什么样子?”有个八九岁的男孩,昂起脑壳问。

  “披头散发,一脸翡青,一身湿淋淋,见了人就追”。老婆婆说。

  小孩子们都周身发麻,有的吊着大人的手,脸吓得煞白。

  “快不要讲迷信话了,没有什么落水鬼”。刘雨生劝阻大家,不要再讲鬼,来吓唬孩子。

  多么浓烈的益阳夏夜乡俗!

  一碗扑辣椒、一碗沤辣椒、一碗干炒辣椒粉子、还有一碗辣椒炒擦芋荷叶子……

  益阳农家土菜的味道扑面而来!

  30多年中,无数次朝圣清溪,每一次都迷恋其中。

  山乡巨变读后感 篇3

  《山乡巨变》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选题计划“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其成就必定是多方面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作品中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人物形象,盛佑亭、邓秀梅、李月辉、陈大春……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每一个都跃然纸上。

  盛佑亭,亭面糊,中间人物的代表,小说中着重表现的人物。他出身贫农,勤劳善良,坦率天真,也乐于为公家做事;但又随遇而安,爱打小算盘,无主见,随风倒,好吹牛,爱骂人,还贪嘴,总想发威风却毫无威信。他好虚荣,本来他自己对入社有顾虑,但又想表现自己进步,在向儿子口授入社申请时,就把不愿入社的责任全推到老婆身上:"我本人跟我的崽女都愿入社,只有婆婆子开头有点想不开。我婆婆子讲,‘搭帮共产党,好不容易分了几丘田,还没作得熟,又要归公了。’"这种热爱刚分到手的土地,怕入社后受别人影响又要受穷的想法,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对于这种大事清醒、小事糊涂的人,作者只是把他作为一个喜剧人物,是充满善意的嘲笑,最多也只是通过小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儿歌给予讽刺而已。

  周立波说:“面糊是我们这带乡间极为普遍的性格,我们一位邻居恰巧是具有这种性格的鲜明的特征的贫农。但书上也不全是写他,我碰见的面糊不止他一人”。

  陈先晋,与亭面糊的情况有相似,然而,他不再是一个喜剧人物,而是更多地代表了当时农民的真实思想与心态。祖上几代人都曾发狠做活,却越做越穷,直到解放后分到土地,发家梦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他自己在犁耙功夫方面是一把好手,儿子大春和孟春、女儿雪春都是青年壮劳力,如果自家单干,肯定可以先富起来。但是,现在却号召入社,要上交土地,几代人的梦想又将成泡影。作者在正篇的第13章“父子”、第14章“一家”、第15章“恋土”和第16章“决心”中,对于这位老农在精神上的痛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表现了老一代恋土的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时艰难的心路历程。

  主角邓秀梅,县团委副书记,工作组组长,政策观念强,热爱群众。既有青年人的朝气蓬勃、热情乐观,又有妇女的绵密细致、温柔和气。时代色彩鲜明而又真实感人的基层干部,她是合作化运动中领导者形象的典型,联系群众密切细腻,工作作风踏实细致,深受村民喜爱的好干部。

  刘雨生,互助组组长,一心为公,和善又能干,常常帮助群众而顾不到家庭,与妻子张桂贞经常因此吵架。虽苦苦劝留,最终还是没能留下张桂贞,两人离婚。紧接着,没有主见的符贱庚在别人的教唆下,在会上公开反对合作化,并且讽刺刘雨生“枕边人都团结不了”。刘雨生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乡村干部的工作艰难,甚至可能“身以许国再难许卿”。

  张桂贞,原本是社长刘雨生的堂客,因刘雨生一心工作,无暇顾家,她大闹离婚,回到哥哥家,又受到嫂嫂的奚落。她不贤惠,但有自己的想法,她敢于实践自己想做的事,有个性,有勇气。她勇敢冲破了自己觉得没有任何意思的婚姻牢笼,冲破了不属于她的婚姻。

  6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山乡巨变》,时代变了,风景变了,但每一个人物的深层内心与情感却依然动人。

【山乡巨变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乡巨变的作文450字11-13

山乡秋雨散文04-01

山乡的品质散文03-29

志在山乡散文01-02

山乡的孩子作文05-20

情系山乡散文05-19

山乡支教随记散文05-13

家乡巨变12-06

家乡巨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