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返老还童》读后感

时间:2021-04-02 09:24: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返老还童》读后感

  《返老还童》是200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该书主要介绍了本杰明·巴顿一出生就是个八十岁老头,以后每隔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和悲欢离合。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返老还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返老还童》读后感

  《返老还童》读后感1

  一本书,读完很久还没有写读后感,渐渐就会忘记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思绪的澎湃,以及萌生的种种灵感。

  一个人,在一起生活久了,今天就会忘记自己在,爱上他的那一刻心潮的澎湃,以及喜欢他的千万种理由。

  《返老还童》,电影和原版小说有所不同。人物时代的设定,情节的安排,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都有所改动。可是不变的,是返老还童的本杰明巴顿,以及跟随他一生的孤独感。

  返老还童,多少人的梦想啊!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老人,都是那么的无助,都依赖别人的帮助。本杰明巴顿,在人生最初的老年时光里,以及人生最后的婴儿阶段,分别被父亲和儿子强制要求本杰明巴顿做出他们一年当中符合世俗眼光的造型。是的,他的确太奇特了,出生的时候自带花白的胡子,去世之前,却像一个婴童。

  书中有一段让我感触很深。本杰明巴顿与妻子一见钟情,妻子喜欢他当时呈现出的50岁男人的成熟稳重,他喜欢妻子的年轻貌美。十几年后,逆生长的他看到妻子那衰老的面庞,却怎么也想不起当初因为哪一点想要和她结婚。这样的时刻,他从精神上进入了对妻子的审美疲劳阶段,对家庭的兴趣转移,去追求一些刺激的'东西,比如战争。爱情,婚姻,妻子的美貌,因为多年岁月的冲洗,在他那里已经过了保鲜期。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又该如何预防与解决?

  《返老还童》读后感2

  总是在闲余时段去趟书店,多多少少买回一本,哪怕只是放在书架上,心存总有一天我会看的,其实这一天可能很久才会到来,却也不愿错过一本吸引我的书本。

  然而,遇见《返老还童》,才懂得亲不自禁的感觉。薄薄一本,仅仅六十八页,神奇的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感觉好似摩卡,只有放在小杯里,才能显示出浓厚的纽约风味,也正是因为只有那几口,才需要人细品慢吟。怎样评论一本好书,就是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就是明明有好多书等你去读,你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去读这一本。那么,《返老还童》就是这么一本。

  菲茨杰拉德如果只是用他那笔尖的文字去吸引我们关注,也许他一生只能留给我赞叹的才华。可是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宠儿,他更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梦想诗人。用四十四年的弹指即逝的生命,用跌宕百转的生活琐碎,在名利场中看透世态炎凉,在聚散得失间看懂人间点滴。他用独有气质在金钱世界中吟唱华丽的挽歌,用一个个梦幻的故事抒写感人的生死,不用才华堆砌辞藻,但用情怀唤醒心灵。我们听着那时钟唱着歌谣,望着那时钟慢慢回转,那是八十三年的诡异生命,把本杰明老幼置换,病死重生,终而颠覆生老。也许生命很凄凉,可是当我们笑对生命时,它的价值就在我们的心态之下。一个人越能支配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那么生命对他的支配力量就越小,此时生命就是一张白纸,怎样的绘图只是看你的喜好。所以,何苦为难自己,杞人忧天,我有今朝,明日我手。也许人性很脆弱,可是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万事万物阴柔相济,强弱互补,用自己的坚韧,去克服外界的种种。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我总觉得,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可以拉伸的材料,只要心在延伸,承担的就可以越来越多,他的地位也可以越来越高,然而回首,然而细想,那些承担,却是最飘渺的空气。

  事实上,我们不曾面对这样的奇特,这样不知所云的生命轨迹,如果时钟逆转,也许更多是抱怨与恐惧。生命不可选择,人生尽在掌间。有首歌唱的好“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每颗人间烟火,全都不要错过”,既然没得选择,何不仰天高歌,笑对人生?有些执着,我们总是渴望天长地久,渴望刻骨铭心,可是每个开始,都应该问自己,如果看着老去的她,我心是否依旧。这就是一股涌动不息的青春情欲,青春与衰老交织的心灵相通,才能谱出牵挂一生的誓言,演绎一出至情至性的挚爱史诗。真正的爱情就是能经历过柴米油盐,经历过皱纹白发,依然我看你貌美如花,只因我把你放在心底,融进脑海。

  看着洪水淹没那一池繁华,冲散了那一片奢靡,雨过天晴,潮涨潮落,倒行的时钟失去生命,本杰明变成婴儿在黛西怀里闭上了眼睛。这场用幻想描绘的城市生活步入正轨,而我们回忆起往昔的忙碌与寂寞,那不过是顺时针的扫雷运动。除了用新生的坦荡去拥抱生命,用执着乐观的态度笑对沧桑,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返老还童》读后感3

  本杰明·巴顿出生就是七十岁老头,以后每隔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和悲观离合。1860年,“他的父亲第一眼看见他是如下的情景:用宽大的白色毛毯裹着,被勉强塞进摇篮里,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从下巴垂下的长长的烟灰色胡须,用黯淡无光的眼睛望着他。”他二十岁开始了在罗杰·巴顿五金批发公司的工作。同年在一个舞会认识了希尔迪加·蒙克里夫小姐并结了婚。在今后的十五年间,他家的财富翻了一番。他本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全身的血管里都充满了新的活力。本杰明仍然在不可遏制地越来越“年轻”,希尔迪加却随着岁月流逝一天天变老,本杰明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拥有未来。当一八九八年西班牙战争爆发时,鉴于家庭生活是如此枯燥乏味,他决定参军。鉴于他在商界的影响,他先被任命为上尉,然后由于工作出色而当上了少校,最后被提升为中校,还因在战斗中受了轻伤,获得了一枚奖章。虽然他非常迷恋刺激的军旅行生活,但为了生意还是辞职回了家。……一九一O年外表看起来大约二十岁的他申请入读康桥哈佛大学一年级,立刻成为班上的风云人物。一九二O年本杰明的第一个孙子出生了。五年后,孙子和本杰明同时进了幼儿园。到最后,他不记得了。他记不清最后一次喂他的牛奶是热的还是冷的,以及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只有他摇篮和奈娜(保姆)的熟悉面孔。其他的他什么也不记得了。饿了他就哭————就是这样。

  如果你生下来就是一个佝偻老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你的身体渐渐变得年轻,最后变成婴儿闭上眼睛永远安睡去……这个问题光是想起来就很有趣。

  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渐渐老去,而你自己一个人越活越年轻?……

  这不是广告词,《返老还童》不仅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且带我们触景生情的见证了这一过程……

  《返老还童》读后感4

  读这本书,有种十分可惜的感觉。架子都扎好了,却没能展开,本可以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长篇小说,可偏偏压缩成了精悍的短篇。菲茨杰拉德很会讲故事,他说是受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影响,“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终则坏无可坏。”如果倒过来,逆天命而行又如何呢?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由来。

  “如果一切可以,从头来过,是否可以选择一次无悔的梦?”伊能静在《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中这样唱道。多年前看过一本郑渊洁的童话,说是直升机被挂在了电视塔上,机上的人被做为电波发射出去,放节目的人把录像放倒了,于是他们到了一个从死到0岁的世界。想必也是受了这点启发吧!可是,如果人生从七十开始呢?从耄耋老人,经过矍铄中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到懵懂少年、直至牙牙学语、襁褓中的婴儿,就这样从衰老到精力充沛,再到虚无,小说给本杰明。巴顿打造了一个非凡的倒带人生。

  故事很有趣,满怀希望看着第一个孩子出生的巴顿先生,顺着护士的手指看望,看到了如下的情景:用宽大的白色毛毯裹着,被勉强塞进摇篮里的,是一个大约七十岁的男人;他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从下巴垂下来的长长的烟灰色胡须,被窗外进来的微风吹得前后飘。他用黯淡无光的眼睛望着巴顿先生,眼中深藏着疑虑。吓倒一片人,但是,“有几个永远都彬彬有礼的人绞尽脑汁地想要找出一个恭维本杰明父母的办法——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妙策,说这婴儿像他的祖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因为对所有七十岁的人来说,衰老都是一种正常状态。罗杰。巴顿先生和巴顿夫人对这种说法并不高兴,本杰明的祖父则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返老还童》读后感5

  人生每一个阶段就要有每个阶段的样子,这是大多数人的评判标准。婴儿要有婴儿的模样,要穿婴儿服,会哭会闹,儿童时要会玩耍,该求学、结婚、参军要有各个阶段的样子。可是倒带人生就不同了,一切都反了过来。50岁的本杰明遇见18岁的希尔迪加·蒙克里夫,老男人的魅力迷住了她。结婚后,两个人渐行渐远,一个越活越年轻,一个人老珠黄,一个成熟稳重,一个血气方刚。待他向着0岁“老去”时,他模模糊糊地感到,“有时候,当其他小孩谈起长大后要做什么时,他幼小的脸庞上会掠过一丝阴影,迷迷糊糊中,他凭着一股孩子气,已经知道了那是一些他永远不能分享的事。”

  人生倒着开始,也是一眼就望到了头,没有多少悬念。中国人希望的返老还童与这个故事不同,要么是青春永驻,“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要么就是天山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远活在最精彩的年代(走火入魔除外)。

  故事留给人以无尽的暇想,本杰明的一生是真正在做减法,把生命中积累的东西一点点丢掉遗忘,直至进入虚空,完成了一次美妙的人生旅行。“然后是一片漆黑。他的白色童床,在他上方晃动的朦胧面影,以及牛奶发出的甜香,一切从他脑海里渐渐淡出。”只是,七十岁的婴儿,经验积累从何而来?

【《返老还童》读后感】相关文章:

返老还童03-26

返老还童格林童话故事11-03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08-14

《口哨》读后感10-11

《化身》读后感10-09

酒店读后感09-16

武器读后感09-16

《变量》读后感09-13

《乌托邦》读后感09-07

孝敬读后感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