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山水为何有关感》阅读试题训练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命题者根据一定的考核需要编写出来的。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水为何有关感》阅读试题训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水为何感》阅读试题训练 1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什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七彩教育网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12.(5分)B E(B.文中所谓“在人类的精神产物中可以找到,而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并且更为丰富”的“这些要素”仅指上句“对称、和谐、奇巧”等,并非指所有的美的要素。E.自然美景不仅靠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而成的,还要靠随机地组合。)[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3.(3分)C(这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的哲理,属逻辑美。其他三项属意境美。)[3分,符合答案得3分。]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4分)
14.(4分)(1)因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2)因为人善于与自然交流沟通,从而发现其中之美。不仅如此,人还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形成意境;又进而求理,形成逻辑美(哲理的美)。[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分)
15.(4分)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是要指出“好景难得”。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而最佳组合只是出于一瞬,因此,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这样的现实启发人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会珍惜自然给我们释放出的美感。[4分。“好景难得”、“最佳组合只在一瞬”、“不可再造”和“珍惜美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山水为何感》阅读试题训练 2
山水为何给人美感
梁 衡
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为什么给人类以美感呢?因为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在我们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类怎样融合客观景物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称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情感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是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而文物古迹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滕王阁独为第一(韩愈)之壮美了。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应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人类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多选0分)
A.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都是大自然中美的要素。
B.不论是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
C.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相似的且可相通的形象。
D.山、水、树、木等物的美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的。
E.名山名水游人去得多,所以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
2.对文中所举事例或引用诗文的作用,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举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事例,说明艺术强调师法自然的道理。
B.引用刘勰的话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说明美感产生的过程。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
D.引用韩愈的话滕王阁独为第一,说明当年滕王阁的壮美。
3.作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4.简要说明客观景物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的三个层次。(4分)
答案:
1.BE
2.C
3.①保持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2分);②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精神财富中审美)(2分)。
4.①以美形引人(被美好之物吸引);②以美情感人(美感上升到美的情感);③以美理服人(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每点1分,三点答全给4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E(B项以偏概全,原文为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还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E项因果颠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试题分析: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人们能从美的景物中悟出哲理的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保持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4.试题分析: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概括为: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源: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概括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信息源: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概括为:人能够经过思考,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山水为何感》阅读试题训练】相关文章:
宋词试题阅读训练04-10
七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试题07-27
高一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试题09-13
《过秦论》阅读训练04-21
《观潮》阅读训练09-10
阅读训练《雪花》12-17
《郑人买履》阅读训练03-12
母爱:生而为一棵树语文阅读训练试题05-09
知了学飞阅读训练07-30
离群的大雁阅读训练10-25